K8凯发

重访王家坝:千里淮河上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5日

分享至:

  (通讯员  张泽尧)今年以来,长江干流多地曾超警戒水位,湖南华容洞庭湖大堤决堤险情曾牵动十四亿国人的心。今年7至8月,黄淮地区持续性强降雨促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河段防汛形势一度十分严峻,淮河水利委员会多次发出洪水预警。

  时间回到2020年7月,淮河也曾发生1号洪水。为保证上下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有序,接国家防总指令,作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闸正式开闸,第16次启用濛洼蓄洪区蓄洪,生活在此处的数千户群众的家园也不得不被淹没。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便来到王家坝,对蓄洪区人民予以亲切关怀和勉励。

  为助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自2021年开始,凯发K8能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阜南投资建设风电和储能项目,吸纳蓄洪区、沿淮群众就业超千人次,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当再次聊到2020年7月19日深夜的撤离场景的时候,王学义情绪显然激动了起来。他一边说着,一边扶了扶安全帽,擦了擦鬓角的汗珠。这个安徽阜阳120万千瓦风光电基地项目所属阜南风电项目普通的务工人员,一个50多岁的男人,神色突然凝重,语调骤然升高。

王学义

  ▲陷入沉思的王学义

  “当时猛一听到那个消息,我心里都空了,刚种上的芡实怎么办?马上要收获的毛豆怎么办?两亩地啊!”2020年的7月19日,刚吃过晌午饭,家在淮河濛洼蓄洪区渡口村的村民王学义和妻子正在地里摘豆角。村支部书记就找到了他,说:“国家可能又要‘拔闸’,你和家里人要赶紧撤离。”“拔闸”就是蓄洪。

  “又”,道出了这个淮河流域濛洼蓄洪区王家坝闸口百姓的艰辛。

濛河特大桥横跨濛洼蓄洪区,村民从风机前骑过

  ▲濛河特大桥横跨濛洼蓄洪区桥上,村民从风机前骑过

  重访王家坝

  要提王家坝,就不得不首先提到绵延千里的淮河。

  淮河,源于河南,蜿蜒穿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其全长近达1000公里。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共同被誉为“四渎”。而在当下,淮河亦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底蕴。

  历史上,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为出海口,造成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汇入长江,打乱了淮河水系,使淮河逐渐多灾多难。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52年至1948年的两千多年里,淮河流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27次。其中,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宋、金时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元、明时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74次;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各朝各代都没有停止治理水患的步伐,但也没有办法根治。

  1950年,因“黄河夺淮”的历史积弊,淮河暴发百年来所未有的大洪水,流域内“不少是全村沉没”,甚至有百姓为避水而攀树上后“被毒蛇咬死者”。1951年5月15日,毛主席亲自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总理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时明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建设者:“凯发K8今天要做的工作,是大禹以来从未做到的。”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全称淮河濛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也是在1953年建成,2003年拆除重建,至今已经有71年,是淮河上唯一一座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当时对蓄洪库大堤工程质量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濛洼蓄洪工程最终于1953年竣工,总面积183平方公里,相应蓄洪量7.5亿立方米。同年,王家坝闸竣工。

王家坝闸全景

  ▲王家坝闸全景

  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0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开启王家坝闸启用濛洼蓄洪区蓄洪”。“为河南减压,为安徽缓险,为江苏保安全”,自此成为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的重大使命。

  第16次蓄洪

  2020年7月17日,淮河发生当年第一号洪水。当日22时48分,王家坝水文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27.50米,为2020年首次。此后,淮河水位猛涨,7月18日12时,王家坝站水位涨至27.92米,超过警戒水位0.42米。

  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洪水黄色预警,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由IV级提升至III级。

  “赶快撤离!可能要‘拔闸’!”。

  “就算‘拔闸’,水也不一定能漫上来吧?”王学义起初并不以为然。濛洼地区地势本身较低,为确保自家的农田不被常规的水流淹没,王学义和家人把低矮的自家田埂加高加宽,堆成了1.6米高的坝子——自家的地再也没淹过。

  傍晚6点多,王学义一家刚吃过晚饭,工作队又来了:“肯定要‘拔闸’!明天凌晨2点前必须撤出来!”

  听到消息后,他一刻不敢耽误。19日晚10点,池塘蛙叫,树上蝉鸣。他把家人送到安置点后,重新回到家,依靠从亲戚那里借用的农用三轮车一趟一趟从蓄洪区搬东西,直到次日5点。

  据媒体报道,当天夜里,在濛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有两千多人撤离,王学义一家就在其中。

  7月20日清晨8时许,根据国家防总调令,通向濛洼蓄洪区的进洪闸开启,这是13年后,淮河王家坝再次开闸。随着王家坝闸的十三孔闸门逐渐敞开,浑浊的淮水如失控的野马,霎时汹涌澎湃,倾泻至闸外的濛洼蓄洪区,瞬间淹没千亩良田和井然的阡陌。

红框所圈出的褐色线条以下,都是当年被洪水淹没的地方

  ▲红线框处所标注的灰褐色线条为2020年7月蓄洪区水没过的位置

  ……

  7月23日13时,王家坝大闸关闭。76个小时,濛洼蓄洪区蓄洪3.6亿立方米,相当于26个西湖。

  1954年,1956年,1960年,1968年,1969年,1971年,1975年,1982年(当年启用两次),1983年,1991年(当年启用两次),2003年(当年启用两次),2007年,2020年。自1953年投入使用以来,这是淮河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16次开闸蓄洪,给濛洼蓄洪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种下的希望

  水患不断和多次蓄洪曾给王家坝带来多年的贫困。在与水灾的斗争中,王家坝农民发现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毛豆生长,且病虫害较少,基本不用喷洒农药,符合“绿色”潮流。每年三四月份播种,七八月份上市,正可以填补因天气炎热市场上耐贮运蔬菜缺少的空白。这也导致毛豆种植成为了王家坝-濛洼蓄洪区的特色农业。

  王学义家也不例外,种植了2亩毛豆。在渡口村,凯发K8见到了王学义的家人。母亲、妻子、妹妹等人正围坐在一起,剥毛豆。

  “毛豆好啊,今年亩产有1100斤,现在行情价是每斤一块五到两块之间,一亩地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王学义妻子田娟娟说。

妻子和母亲剥毛豆

  ▲王学义妻子与母亲剥毛豆

  乡土中国的“男耕女织”的二元结构,在王学义家,演变为“男工女耕”。他在阜南风电项目现场挥洒着汗水,而在其身后,家人也在抢抓农时,撑起这个平凡的小家的一片天地。

  这只是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其中之一。蓄洪区及周边最高时有20万人口受灾,“舍小家,顾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成为岿然屹立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的精神丰碑。然而,必以实干与实绩作为回报,才能使“顾大家”者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水退一寸,人进一寸。带领蓄洪区人民实现乡村振兴,就成为了当地政府、在地央企的共同使命。

村民在盛夏的傍晚炸油条

  ▲盛夏傍晚,村民在蓄洪区街道炸油条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来到王家坝。他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近年来,在保障行蓄洪区功能前提下,阜南县通过实施居民迁建,累计搬迁群众近2000户超过6000人,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同时,阜南县规划兴建了6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将超过4万名的群众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迁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2021年,作为安徽阜阳120万千瓦风光电基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凯发K8新能源发电(阜南)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全力推动3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电基地配套30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系统在阜南大地全面落成。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为近年来阜南县单体投资额最靠前的若干项目之一。项目还积极吸引风电机组、塔筒等设备厂家在阜阳地区注册扎根,就近吸纳阜南、阜阳籍及沿淮周边村民超过1100人次,涵盖生产制造、建设施工、后勤保障等岗位。

  项目配套储能系统已于2023年6月实现全容量并网。项目在全生命周期预计为阜南当地实现税收超过6亿元,更是通过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助力当地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农民在蓄洪区田野里牧羊,远处凯发K8风机在转动

  ▲蓄洪区田间,农民在牧羊,远处高度超过160米的凯发K8风机迎风转动

蓄洪区内,肉牛在吃草

  ▲肉牛在蓄洪区吃草

  大江大河从来与人类文明兴衰密切相关。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与水旱灾害持续斗争的历史,催生了中国人“海晏河清、四海安澜”的太平理想。如果说治水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那帮助为治水所作出贡献的千千万万个人民、家庭实现幸福生活,则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彰显。

  把风机种下去,把希望种下去,把丰碑立起来,新的梦想正在淮河两岸拔节生长。

浏览次数:
中国凯发K8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37604号-1